close

1862.9.23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首相.正值47歲壯年.但當時.普魯士為一貧窮中歐小國.在歐陸各大國夾縫中生存.國際地位也危如累卵(台灣又何嘗不是).由此看來.俾斯麥接受首相重任.並非為了名利.而是一項冒險(我們的蘇院長有何感想?)


 


俾斯麥將政敵一個個拉攏.減少一位敵人.就是除去一份阻力.一方面採取笑臉外交.一方面顯示拳頭.有一次.新首相在議會發言:「德意志各邦聯早已步上自由主義之途.而普魯士該做的.是集中力量以備日後之需.維也納會議中所決定的普魯士國界.對我國的健全生活極為不利.我認為.天下的大問題.不是僅靠議會辯論便可解決.惟有鐵與血才能做最後決定.」


 


這裡所指"鐵"即武器."血"指血稅.就是.老百姓有服兵役的義務.他說服了當時繼承腓特烈大帝軍人血統的國王---威廉一世.世人也因此在他名字之上.加上"鐵血宰相"的稱號.


 


俾斯麥在關係複雜.利害錯綜的歐洲本土上三次用兵.未遭受任何國家干預.出色的外交手段.實在無人能比.


 


統一德意志的第一步:普.丹戰爭.1864


 


這一區.位於德國北方接近丹麥.面積七千平方哩.人口近百萬.該區重要性在於它有面臨波羅的海的基爾港.若能將此地的峽谷開成運河.便可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.當時英國曾數次遊說別國干涉普.丹戰爭.都沒成功.使基爾良港落入普魯士手中.日後威脅英國海上霸權.


 


統一德意志的第二步:普.奧戰爭.1866


 


如果不把奧地利逐出德意志邦聯.由普魯士領導統一德意志的願望就無法達成.俾斯麥認為唯有靠武力才能實現目標.在用武力擊敗奧地利之前.必須運用外交手段讓奧地利在歐洲受到孤立.


 


經過一連串的親俄政策.俄國已站在普魯士一方.隔海的英國.也沒干涉之意.法皇拿破崙三世也親口向俾斯麥表示: 普魯士擴張勢力.我並不反對.南邊小國義大利也與普魯士結盟.簽訂攻守同盟.


 


普魯士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將北德意志諸邦擊敗.佔領其地並放逐其國王.乘勝進入奧地利與義大利軍先鋒部隊會合.普魯士主力軍連戰皆捷.直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.這個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.


 


獲勝的普魯士軍有意長驅直入.進攻維也納.但是俾斯麥堅決阻止.擔心攻打維也納而疏忽伯林守備.必會得不償失.而且同文同種的奧地利畢竟與普魯士算是兄弟之邦.若施以難堪的侮辱.無異逼其奔向法國懷抱.俾斯麥早已料到普.奧戰後.必會與法一戰.若想讓奧地利站在普魯士一方.就必須寬大議和:無償金.無割地.


 


僅僅花了七週.俾斯麥就將奧地利逐出德意志邦聯.而且又增加了四分之一的普魯士領土及四百五十萬人口.1867.2.24.北德邦聯會議成立.在議場上.俾斯麥提出"德國憲法草案"這部憲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9年前.支配整個德意志.1867.4.17.德意志帝國前身--北部德國邦聯成立.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158師政戰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